bet365备用网址

2020秋季号

语言学

  

1.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语教师提问的互动性差异研究

  

作者:复旦大学杨雪燕尹顺利

  

  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将教师提问视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事件,从人际意义出发探究教师提问对学生应答的影响。通过分析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话语及其与学生回答之间的关系,发现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在选择人际意义方面有不同特点,而不同的人际意义选择对学生回答的长度有显著影响。论文揭示了教师提问的互动性差异,并对其话语特征在语义和语法两个层面加以阐释,以话语为抓手为一线教师改进课堂提问的互动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教师提问;人际意义;互动性

  

2. 俄罗斯功能语法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比

  

作者:bet365备用网址-bet365在线 姜宏;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爱国;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曾婷

  

  要:一门学科或者一种理论的研究方法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方法论”、“方法”和“研究法”。对两种不同理论研究方法的对比也应该分别从以上三个层面展开,不能混为一谈。俄罗斯功能语法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最高层面(“方法论”)具有较高的同一性,这是由其功能主义范式属性所决定的。二者在“方法”和“研究法”层面则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则是因为二者所追求的功能主义的“纯粹度”不同且在目标指向上有别。整体而言,研究方法的层面越高,其共性就越大,反之个性则越多。两大理论在“研究法”层面上所体现的个性最大,这既体现了二者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也为其相互借鉴提供了前提。

  

关键词:功能语法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方法论;方法;研究法

  

3. 体验—文化视阈下情感集合表量构式的认知研究 

  

作者:济南大学 仇伟

  

  要:情感集合表量构式(“数词+集合量词+情感词”)作为一种常见的结构,其孳生与理解的认知程序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一构式表面上展露范畴错误,实际上情感词与集合量词的常规搭配项之间存在感知相似性,昭示一种突现义。情感集合表量构式既建基于容器图式和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及心智模拟,又受到汉民族文化模型的框囿。

  

关键词:情感;隐喻;容器图式;体验;文化模型

  


文学

  

澳大利亚文学专栏

  

1.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中的“白色批判”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王腊宝;江苏科技大学 王丽霞

  

  要: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中的“白色批判”立足澳大利亚种族关系中的肤色问题,揭示白色在澳大利亚社会中所享受的特权地位,批判主流社会依据肤色构建起来的种族霸权。作为一种阅读和批评视角,“白色批判”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澳大利亚文学作品的解读。透过这一视角,传统澳大利亚白人文学将白色与普世人性相联系,宣扬一种白人至上主义,移民文学展示了当代澳大利亚实行的所谓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不过是白人管理非白人移民的文化策略,土著文学刻画了新一代土著民对于恢复土著主权的政治诉求。“白色批判”为新世纪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开拓了新的方向,但在白人主导的澳大利亚文坛,这样的批评范式难免不受到某些抵制。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白色批判;白人文学;移民文学;土著文学

  

2.论库切《慢人》中的残疾书写

  

作者:杭州师范大学 卜杭宾

  

  要:《慢人》是库切于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后出版的第二部小说,以老年截肢者的失能、被叙述人物的失权、异国移居的失根这三重交叠互补的“缺失”(loss)为文本组构动能,探索了一种独特的残疾书写与阀限诗学。《慢人》是一部慢书、残书,既彰显了后现代实验小说的断裂、震惊、矛盾特质,也体现了库切对老年残疾人群体、小说文本的虚构性、当代澳大利亚“国族身份问题”的深刻省思,看似简单而普通的故事背后实则蕴藏了内在贯通、丰富多维的艺术意涵。

  

关键词:库切;《慢人》;残疾书写;元小说;澳大利亚移民

  

3.迈尔斯·弗兰克林文学奖与当代澳大利亚文学走向

  

作者:苏州科技大学 陈振娇 

  

  要:迈尔斯·弗兰克林文学奖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在澳大利亚享有崇高的威望,然而,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该奖数次遭到诟病,其评选标准屡遭质疑。本文结合该奖面临的几次挑战以及评委会对评选标准的重新阐释,一方面考察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自身的发展历程与走向,另一方面探究该奖作为澳大利亚文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代澳大利亚文学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迈尔斯·弗兰克林文学奖;评奖标准;文学体制;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新走向

  

4.多元的当代澳大利亚女权主义小说

  

作者:苏州大学 黄洁

  

  要: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造就了澳大利亚女性文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再度繁荣。该时期的女权主义小说成为整个澳大利亚文坛的一大主导性音符。迄今为止,针对该类小说的分析和梳理还不够充分。本文将结合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影响来分析1970年以来的澳大利亚女权主义小说的三大主要分支——反文化再现、历史重构和实验性写作,从而展现当代澳大利亚女性写作多元、异质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关键词:女权主义;反文化再现;历史重构;实验性写作

  

美国文学专栏

  

5.  俄裔犹太人的美国之声

——马克西姆·施拉耶尔访谈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犹太研究所 李锋

  

  要:马克西姆·施拉耶尔是著名的俄裔美国犹太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现为波士顿学院俄语、英语与犹太研究教授,兼任哈佛戴维斯中心俄罗斯与欧亚犹太人研究项目主任。他因主编《俄国犹太文学选集》而获得2007年度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随后凭借对犹太诗人和大屠杀见证者的研究赢得2012年度古根海姆奖。此外,他所创作的传记与小说作品在国际上广受好评,籍此成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2019年底,施拉耶尔接受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犹太研究所教授李锋的访谈。在访谈中,他谈及自己的俄国犹太文学研究、移民文学研究、传记与小说写作,以及对族裔与宗教身份、历史、记忆等问题的看法。施拉耶尔指出,尽管俄国犹太文学在其本土日渐式微,但其遗产将在美国和以色列保持生机,而自己的文学研究与创作,也将持续关注俄国犹太移民如何同往昔的欧洲记忆努力实现和解,同时在当下美国营造新的生活。

  

关键词:马克西姆·施拉耶尔;俄国犹太文学;俄裔美国文学;大屠杀研究;离散研究;移民文学

  

6. 奥古斯特·威尔逊《匹兹堡系列剧》中的命运共同体书写 

  

作者:大连外国语大学 吕春媚

  

  要:美国非裔戏剧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匹兹堡系列剧》真实书写了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困境,传递了非裔美国人追求种族平等的愿望以及对不同种族之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渴望。威尔逊在这一系列剧中重建族群集体信仰,并通过重构历史记忆和重现传统文化发展和完善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其对非裔美国人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奥古斯特•威尔逊;《匹兹堡系列剧》;命运共同体;非裔美国人

  

7. 论《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中的城市镜像与空间阈限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 刘白

  

  要:格罗里亚·内勒的《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书写了第二次黑人大迁徙之间一群从美国南方来到北方城市谋生存的黑人女性。本文以城市空间为切入点,分析小说集中黑人女性如何带着理想化的城市镜像进入北方城市,进而感受和体验城市的空间阈限,而她们作为城市空间的栖居者又如何在改变空间关系的过程中起到自己的作用。作家内勒将创作的背景放在具有象征意义的虚构的布鲁斯特街,旨在表明美国城市对于黑人而言就如同这条破败的街道,黑人们在此努力挣扎,艰难地追逐“非裔美国梦”。

  

关键词:《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黑人女性;城市镜像;空间阈限

  

8. 小民族文学视阈下奥兹克的礼拜式文学创作思想解析 

  

作者:北京体育大学国际体育组织学院 张晶晶田慧

  

  要: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兹克提出的“礼拜式文学”创作思想,倡导犹太作家用寄居国的语言进行创作,在文学作品中包含犹太思想和犹太宗教意识,表达犹太人的集体声音;此外,它还是一种公共的文学样式。礼拜式文学创作思想是奥兹克美学理想的具体表现,是其文学创作力求实现的目标,对于犹太文学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既是德勒兹和瓜塔里倡导的“小民族文学”的书写范式,通过对英语的犹太化使用和对犹太主题的书写,解域美国主流的大民族文学;又超越于“小民族文学”的哲学范畴,通过对美国主流文学的解域,它实则在构建多元的美国文学,因此礼拜式文学的创作思相比德瓜二人的哲学思辨更具价值。

  

关键词:礼拜式文学;小民族文学;解域;政治性;集体性

  

9.  新旧之辩

——麦卡勒斯之历史意识与南方文学传统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聂玲凤

  

  要:自内战到文艺复兴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充斥着浓郁的向后看历史意识,弥漫着回到田园牧歌式农业生活的怀旧气息,显露了或显性或隐性的种族主义思想。不同于前辈们对历史的沉迷所表现出的“纪念碑式”历史意识,麦卡勒斯转而关注当下黑人的生存状况,审视南方奴隶制的罪恶,与历史进行对话,消解了传统南方作家对历史的宏大叙事,体现了其“批判式”历史意识以及作家的良知。就此而言,麦卡勒斯虽偏离了南方文学传统,但在新旧交迭中也形塑了新的南方文学传统。

  

关键词:南方文学传统;历史意识;种族主义;麦卡勒斯

  

10. 凯瑟地域小说中的火车与现代性想象 

  

作者:四川外国语大学张健然;河北大学 苏擘

  

  要: 在凯瑟的地域书写中,火车,作为自由和进步的象征,意指解放和新生的力量,促进了城乡互动,推动了乡土现代化的进程。同时,火车,作为工业主义的标识,象征资本空间的扩张,摧毁了前现代田园理想,反映出现代性的毁灭性力量。最后,作为集结解放和桎梏力量的“第三空间”,火车彰显现代性的悖论:一方面,它赋予乡村人以流动性,孕育了适应现代社会的主体,建构了美国民族的进步叙事;另一方面,它是施展性别政治和压抑人的主体性的空间,解构了现代性话语张榜进步和自由的理念。在凯瑟笔下,火车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体,构成作家审视现代性利弊的视点,反映了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关键词: 薇拉•凯瑟;地域小说;火车;现代性

  

11. “肯定生命”

——论《大披肩》的屠犹记忆旅行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 郝慧敏

  

  要:屠犹记忆的生发、流通、影响已然得到理论家和学者们的关注,但记忆自身的本质特性“旅行”却备受冷落。记忆的流动往往受到权力支配,因而屠犹在过度媒介化过程中被不断重构、重估,甚至出现同时成为规训物象、情感灵韵的悖论夹生问题。辛西娅•奥兹克反对对历史记忆的过度消费,而将记忆视为集体文化与个体生命再生的土壤。本文以《大披肩》为例,探讨奥兹克创作中的“旅行记忆”特征,即在集体文化记忆层面呈现的隐喻思维、在个体生存层面呈现的记忆与忘却的选择性,这两种特征都以肯定生命为目的。

  

关键词:屠犹旅行记忆;《大披肩》;隐喻;记忆与忘却;肯定生命

  

12.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记忆的伦理与记忆共同体 

  

作者:  南京大学 栾天宇

  

  要:《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故事发生于动荡不安和道德迷失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索尔·贝娄借犹太大屠杀幸存者赛姆勒先生的所观所想勾勒出隐藏在社会浪潮背后的大屠杀记忆图景。小说探讨了大屠杀记忆在家庭、种族以及文化层面的传承、共享和沟通,从而考察和分析大屠杀记忆的伦理诉求和道德指向,流露出作者对人类社会充满希望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记忆共同体的渴望。通过赋予赛姆勒在各个事件中见证人的身份,贝娄为存续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和构建记忆共同体的尝试提供了伦理维度的考量。

  

关键词:记忆;伦理;道德;记忆共同体

  

13. 开辟蓝色新疆域  书写库柏新篇章

——评《19世纪美国的海洋帝国想象:詹姆斯·库柏的海洋书写研究》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苏晖

  

  要:段波教授的学术专著《19世纪美国的海洋帝国想象:詹姆斯·库柏的海洋书写研究》在对库柏的海洋小说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文学与历史学、军事学等跨学科视阈出发,结合19世纪美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围绕库柏的海洋书写同美国的民族文学型构、国家意识、国家认同、帝国想象、海洋民族主义、海洋文化、海权建构以及帝国扩张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全面深入的论述。总体上看,该著在四个方面体现出独到的学术价值和贡献:一是选题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二是紧紧聚焦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海洋民族主义、海权建构和海洋历史书写等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三是以点带面,以库柏的海洋书写整体观照19世纪美国的海洋书写,既拓展了库柏研究,同时也扩展了美国海洋文学研究的维度;四是对于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段波;《19世纪美国的海洋帝国想象:詹姆斯·库柏的海洋书写研究》;海洋书写

  

英国文学专栏

  

14. 《雾都孤儿》的空间生产与空间正义书写 

  

作者:河南师范大学 梁晓冬张慧真

  

  要:通过空间生产的文学表征,狄更斯在小说《雾都孤儿》中探讨了城市空间生产怎样凭借其强大的资本逻辑,实现了资本的空间化与空间的资本化,在进行空间重组与再分配中导致空间正义的缺失问题。围绕底层极度恶化的空间书写,小说揭示了空间生产实质上是一种空间性的剥夺积累,它牺牲了底层群体利益,恶化了底层生存环境,加剧了贫富差异,加深了社会矛盾。空间生产的这种非正义性引发了狄更斯对底层、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深刻思考,他在小说中不仅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而且呼吁以社会改革改善底层生活现状,建构充满正义的社会空间。

  

关键词:《雾都孤儿》;文学表征;空间生产;空间正义

  

15. 帝国主义的毁他性和自毁性

---论约瑟夫•康拉德对帝国主义的批判 

  

作者:宁夏大学 李文军

  

  要:根据斯皮瓦克的观点,帝国主义话语贯穿着19世纪英国文学,主导着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然而,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康拉德却是帝国主义话语的质疑者、思考者、反叛者中的一员。虽然许多读者及学者认为康拉德是继吉卜林之后重要的帝国传奇冒险文学作家,但他却并没有像他的前辈那样鼓吹帝国主义,而是以理性的审视态度,对帝国主义的进步性表现出鲜明的批判与否定,对19世纪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殖民主义持有强烈的批判态度,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毁他性和自毁性。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帝国主义;毁他性;自毁性

  

16. 欲望、暴力和“午夜妈咪”

——论笛福小说的道德模糊

作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王晓雄

  

  要:笛福在文学史上素有道德家的名声,但一些学者认为其作品的道德模糊导致了其艺术上的失败。本文从笛福的两个梦魇和“午夜妈咪”形象出发,探讨笛福小说中平行存在的道德和非道德的力量。本文认为,笛福以道德模糊的主题,客观展现了人类灵魂的无序状态,将小说的创作目的从道德说教转变为对灵魂的观察。由此,对笛福小说艺术的评价应作一定的修正。

  

关键词:“午夜妈咪”;道德模糊;笛福

  

17.  “中间地带”的生死僭越:特德·休斯诗歌中的生命“阈限”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严云霞

  

  要: 荣膺桂冠诗人称号的特德·休斯(Ted Hughes,1930-1998)用其独具个性的诗作,以及诗人无意识域所流露出的锐利的所指产物《雨中鹰》和《牧神集》被人们所铭记。受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的影响,休斯对死亡的理解刻画独特而又具有形而上学的哲思魅力。处于“中间地带”的生死阈限是休斯诗歌中易被忽略但具有探讨研究性的意象,本文通过对特德·休斯诗歌中的生命阈限进行梳理,并从神圣恐惧、死亡焦虑两方面探讨了休斯诗歌中生命阈限的匠心独具。

  

关键词:中间地带;生命阈限;神圣恐惧;死亡焦虑;哲思魅力

  

18.  伯明翰学派“族裔散居美学”研究

  

作者:成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邹威华成都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伏珊

  

  要:“族裔散居美学”是伯明翰学派思想集大成者斯图亚特·霍尔和保罗·吉罗伊的核心理论。该理论聚焦他们的文化身份、表征差异、黑人表现文化等主题,表征在想象的共同体家园,文化身份差异,文化的融合等认知中,凸显出“族裔散居美学”内核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进而彰显出该理论对伯明翰学派、后殖民文学与文化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族裔散居美学”;斯图亚特·霍尔;保罗·吉罗伊;文化身份;表征差异;黑人表现文化

  

叙事学研究专栏

  

19.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小说中的博物学叙事与阶级想象

——以《玛丽·巴顿》和《妻子和女儿》为例 

  

作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洪青

  

  要: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博物学为盖斯凯尔再现阶级关系提供了叙事策略。博物学内部相互冲突的分类法帮助她实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诉求:《玛丽·巴顿》采用强调空间秩序的官方博物学分类法,将工人阶层描述为供中产读者审视的静态标本,反映了初涉文坛的中产阶级女作家盖斯凯尔欲借博物学树立写作权威,维护现有社会等级秩序的愿望;《妻子和女儿》将法国博物学家乔弗里重视联系和统一的比较解剖学和文化领袖卡莱尔的“英雄”观结合起来的叙事策略,揭示了已获得一定文化权威的盖斯凯尔试图打破贵族世袭的政治体制,为掌握文化资本的中产精英谋求社会地位的意图。研究盖斯凯尔小说中的博物学叙事有助于了解,她始终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坚定维护者。

  

关键词: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玛丽·巴顿》;《妻子和女儿》;博物学叙事;阶级想象

  

20. 口头传统、口头传播与口头叙事

——英语世界口头文学研究及启示

作者: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李斌

  

  要:英语世界口头文学研究明确了口头文学创作和传播机制,也解决了如何分析、理解和阅读口头文学的问题。录音文本、程式理论使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得以运用于口头文学研究。其中,重视个体创造性和差异化使口头文学研究回归口头传统,打破口头与书面的对立赋予口头文学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转喻、传统指导性、转喻性指示等理论破解口头文学达意难题。同时,对于口头表演和口头传统的重视也充分展现口头文学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口头文学研究丰富了文学创作、文学叙事和文学审美理论。

  

关键词:英语世界;口头文学;口头传统;口头叙事;口头程式理论

  

21.百舸争流,浸明浸昌

——2019年度中国叙事学发展报告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 万晓蒙 李亚飞

  

  要:2019年,我国叙事学研究继续向前推进,深入发展。学术会议、研究中心等硬件支持得到增强,相关学者的学术“软实力”显著提高。通过总览中国叙事学在这一年间的发展变化,不难发现中国学者已经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积极追赶学术前沿,不仅能对西方叙事学理论框架作出批判性的评价、补充与修正,而且还能将其与叙事批评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拓展叙事分析新视角。在这一年,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我国叙事学研究者有意识地构筑系统性的理论,在回顾与反思中探寻其最佳发展路径,形成更具普适性的叙事研究方法。本文呼吁中国叙事学研究者在保持当前学术热忱的同时,汲取我国叙事传统资源,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进而将中国叙事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空间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跨学科;中国叙事学

  


翻译

  

1.中国当代类型文学在西班牙语世界

——以麦家《解密》西译本批评与接受为例 

  

作者:复旦大学 程弋洋

  

  要:麦家是本世纪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品小说《解密》英语译介的成功,被出版界、译学界视为中国文学成功“走出去”的典型案例。本文主要从出版定位、文类标签和网络书评角度考察小说《解密》西译本的接受情况,揭示该作品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效果,及其为中国文学向西语世界“走出去”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解密》;西语世界;出版定位;文类标签;网络书评

  

2. 文化认同与翻译动机

——翟理斯英译《聊斋志异》研究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乔媛

  

  要:英国汉学家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是西方译者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译案。国内的翟理斯英译本研究偏重分析译本内在特质,关注社会、文学等外部因素与译本的制约关系,而忽略翟理斯作为翻译主体的个人意识与他的翻译行为之间的关联。通过细读翟理斯《聊斋志异》初译本和译者序,考证翟译本与同时代其他译本的异同,结合翟理斯其他译、著中有关中国的观点,分析和判断翟理斯英译《聊斋志异》的翻译动机,提出翟理斯个人意识中的中国文化认同倾向是其翻译《聊斋志异》的重要翻译动机,而译本的注释是表述认同倾向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翟理斯;《聊斋志异》;中国文化认同倾向;动机;注释

  

3. “双语”译笔谱“乐章”

——张旭新作《心田的音乐:翻译家黎翠珍的英译世界》述评 

  

作者:上海大学 袁丽梅 

  

  要:本文评介张旭新作《心田的音乐:翻译家黎翠珍的英译世界》,该书不仅系统考察了香港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研究学者黎翠珍教授高超精湛的汉译英艺术,展现其注重译文音乐性的独特翻译风格,精确剖析实现译文音乐性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更在此基础上通过黎翠珍的译介成就探讨“双语译者模式”,指出中外交流以“通心”为上,“双语译者模式”能够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为多元、有效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心田的音乐:翻译家黎翠珍的英译世界》;音乐性;双语译者;译家研究

  


Copyright © 2021 bet365备用网址-bet365在线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